欢迎来到鄂州出国劳务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出国务工指南

大清国的出国劳务(下)

来源:出国劳务网 时间:2012-09-10 作者:出国劳务网 浏览量:

 

  以华商为主的华侨,从海外寄回中国的钱(侨汇),逐渐引起了体制内改革者的重视。

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提交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综计诸洋出洋华民数逾百万,除世居海外及孤身出洋约十之八,有家属通音问者约十之二,尚有二十万人,每年寄家少者数十(元),多者千百(元),酌中牵算,人以百元为率,亦有二千万元,为银一千数百万两。”张之洞所说的“元”,乃是当时通行的墨西哥银元,又称“鹰洋”,1个银元相当于0.7两银子,按他的估计,海外华侨有望每年寄回2000万银元(1400万两)。

张之洞的估算得到了其他人的佐证。

4年后(1890),出使欧洲的薛福成在日记中记载,新加坡“设立领事已十三年,而(中国)商佣十四五万人,其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两千万两。”以此推算,13年间寄回国内的侨汇约为700-1400万两,年均54-108万两,如以15万华侨计算,则人均每年寄回中国3.6-7两,相当于一个普通农家1-2年的收入。

同时,薛福成还引用黄遵宪的估计,说黄遵宪此前担任驻美国旧金山领事时,调查所得美国的华侨每年寄回广东的侨汇,“多则一千五六百万元,少则一千余万元,四年扯算,每年洋银入中国者可一千二百万元。”1200万银元,就是840万两。

新加坡与美国的侨汇相加,每年当在854-948万两,如果加上古巴、秘鲁、西贡及南洋其他大巨岛,“华民不下数十百万,其商佣所得之银输回中华者,奚啻数倍于是。盖近年商佣以出入货相准,华银每年岁流出外洋者,约两千余万两,惟出洋华民商佣所得以之相抵,尚觉有赢无绌。”(薛福成日记)每年2000万两白银的侨汇,这就是薛福成的基本估计,比张之洞估计的1400万两高出不少。

这样的一笔外汇收入,基本可以抵消大清国的白银外流,这无论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除了侨汇之外,华侨在国外的文化传承,及在国内多次天灾人祸之后的慷慨解囊,亦引起了体制内的高度重视。

1893年6月29日,薛福成从伦敦向北京发回了一份报告,其中参考了黄遵宪的不少观点,特别强调了华侨在大清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夫英荷诸国招致华民,开荒岛为巨埠,是彼能借资于我也。华民擅才干,操利柄,不思联为指臂,又从而摈绝之,是我不能借资于彼也。及今而早为之图,尚可收桑榆之效。及今而不为之计,必至忧杼柚之空……”

这份报告,不仅呼吁中央修改之前对海外华侨的歧视性政策海外华侨往往被看做是天朝弃民,并且建议中央在华侨保护上多下工夫,利用和发挥华侨的力量。

报告得到了积极的相应,中央在三个月后(1893年9月13日)发布文件,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任便回国”。这在客观上为实施积极的出国劳务政策,扫清了思想及体制上的主要障碍。1904年,大规模华工开赴非洲,得到大清政府支持和鼓励,甚至政府本身也参与组织协调,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侨汇的日益重视,及对劳工出口创汇的期望。

一拍即合

组织劳工前往南非,对中英两国来说,似乎是个双赢的好事。

1899-1902年,英国在南非与当地的布尔人(Boer,此前到达南非的荷兰、葡萄牙、法国殖民者后裔的统称)发生战争,史称“布尔战争”。经过惨烈的战斗,英国人最后取得胜利,夺取了南非的德兰士瓦及奥兰治(Orange)两个布尔共和国,纳入英帝国。

但英国人发现,他们抢夺到的是“鸡肋”这两个殖民地,虽然飘扬起了米字旗,但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作为支柱产业的金矿,受战争的影响,几乎陷于停顿,导致新殖民地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保障。战后,金矿虽然迅速开始恢复,德兰士瓦甚至出现里299家新的金矿公司,但这个急剧扩张的行业却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劳动力严重不足。

劳动力的不足,并非劳动人口减少,而是当地的劳动力市场难以满足金矿发展的需要:白人矿工工资成本高,而且容易组织成工会等,与资方对抗;当地黑人则习惯于打短工零工,一有收入就先弃工回家享用,等钱用完了再出来找工。要想维持稳定的劳工队伍,并且维持低成本,必须另想办法价廉物美而且温顺的华工,成为他们的首选。

此时的大清国,则刚刚经历了义和团、八国联军的大动荡,尤其华北地区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出现大量流民。动乱之后,《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分摊到全国各地,这导致了更为严重的横征暴敛。这一切,都成为大清国的不安定因素,“维稳”的压力空前巨大。

体制内的一些改革者,因此开始主张有组织地进行出国劳务,既解决“生齿日繁,疆土日蹙,同类相争”的人口压力、消除维稳隐患,又能创造新的财政增长点。

最先关注到南非劳工市场缺口的,是当时的驻英公使张德彝。他在1903年2月致信北京,介绍了南非急需劳工的情况,说“各矿有工少而开采不旺者,有无工而竟停产者,该处各矿主遂倡招雇华工说。”他认为,向南非出口劳工,正是“千载不可得之的机会”。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领班军机大臣兼外务大臣、庆亲王奕劻,对此相当重视,他认为出国劳务“原为贫民辟一生路,无如各国苛例繁兴,出洋工人往往受其苛虐”,如今南非急借此机会,落实对华工的保护政策,“自应照约妥订专章,以资保护。”

英国人表示,愿意为每名华工向大清政府缴纳3银元的招工费,这也被张之洞等人看成是创收的机会。

英国人最初计划在欧洲大陆招募劳工,但意大利、瑞士等国先后禁止英国人招工。大清政府认为这对中国的出国劳务来说,都是利好消息。为了防止英国人在中国私下招工,中央要求沿海各地严防死守,“遇有英人前往招工,应即设法暂阻”,其目的就是要迫使英国人与大清政府谈判,这样既能保证政府获得那笔招工费,也能借此加强对华工的保护,“俟章程妥订后,再听华工前往可也。”

果然,被用工荒困扰的英国政府,开始与中国官方进行谈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主导的出国劳务,开始酝酿了……

 

 

(佚名)

分享到:

鄂州出国劳务网 - 鄂州出国打工网 - 鄂州出国劳务公司 - 鄂州出国务工 - 鄂州出国中介网 - 鄂州出国劳务招聘网 - 鄂州出国劳务信息网

Copyright 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州出国劳务网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49411号

用微信扫一扫